logo
您的位置:
正文
平顶山:从“煤城”到“绿城” 绘就资源型城市转型新图景
来源: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
浏览量:22
发布日期:2025年10月30日

实施城市更新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,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平顶山市立足老工业城市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实际,锚定“产业转型升级、空间布局优化”核心目标,以“改善民生、传承文脉、激发活力”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创新实施“五个聚焦”工作抓手,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提升、老旧小区改造、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、城市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,成功实现从“煤城”到“绿城”的华丽蝶变。

城市更新规划科学性进一步提升

高位推动强组织,凝聚攻坚合力。2022年3月,平顶山市率先成立城市更新领导小组,标志着全市城市更新工作从“分散推进”转向“系统攻坚”。随着工作深入,2024年市委书记、市长任双组长,市委副书记,市委常委、组织部部长、宣传部部长、常务副市长和分管教育、卫生、公安、城建、民政、商务的副市长任副组长,市中心城区五区政府(管委会)和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,分管城建副市长兼任办公室主任,层层传导压力,逐级落实责任,确保提升行动迅速展开、扎实推进、按时完成。

完善政策建体系,强化技术支撑。为确保城市更新“有章可循、有据可依”,平顶山市精心构建“1+2+N”政策体系,同时创新推行“成本倒算”工作法,组织造价专家团队编制完成城市道路、桥梁、绿地、房屋等10余项工程造价经济指标,如明确沥青路面改造每平方米造价区间、口袋公园建设单位成本等,既为项目前期投资决策提供参考,又为后期审计决算奠定基础,有效避免“盲目投资、重复建设”。

创新模式破瓶颈,拓宽资金渠道。资金是城市更新的“生命线”。平顶山市在《城市更新实施办法(试行)》中明确土地性质转换、容积率奖励等配套政策,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。同时,设立城市更新专项扶持基金,搭建“政府引导+市场运作+公众参与”投融资平台,成功引入社会资本18.7亿元,参与文创园区、社区商业等项目运营。在实践中,探索“工业遗产+文旅+商业”融合开发模式,如将原平顶山纺织厂闲置厂房改造为“纺织记忆文创园”,引入非遗工坊、特色餐饮等业态,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,实现“保护与利用”双赢;对区位优越的低效用地,通过“空间重构+产业导入”,引入智能制造企业12家,打造“工业上楼”示范项目,土地利用效率提升3倍,为城市更新注入持续动力。

城市交通通行效率与功能支撑进一步增强

织密路网扩容量,畅通城市脉络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平顶山市累计实施72项路网优化项目,建成区城市道路总里程由380.6公里增至600.59公里,路网密度由5.19公里/平方公里提升至8.18公里/平方公里,实现“从主干道贯通到微循环畅通”的跨越。2025年路网建设再提速:姚孟规划路等20条市政道路稳步推进,其中中银路、环岛西路、西高皇东路等15条道路已全线通车,打通“断头路”11条,如西高皇东路通车后,将新老城区通行时间缩短15分钟,稻香路穿越孟宝铁路通过“箱涵顶进”技术,实现铁路下穿无中断通行,现已开放通车;和顺路改造等5条道路优化工程加紧施工。针对市区57条破损道路,分批实施“路面翻新+设施更新”,如矿工路改造后,路面平整度提升90%,新增非机动车道20公里,通行能力显著增强。

提质干道提品质,打造民生坦途。针对城市主干道“车道狭窄、设施老化、景观单一”等痛点,平顶山市坚持“功能+景观+文化”三位一体改造理念,让主干道既“好用”又“好看”。功能提升上,对开源路、新华路等10条主干道实施“扩宽+翻新”,如开源路改造后主路拓宽至双向八车道,配套建设快速公交专用道,通行效率提升40%。景观提质上,通过“拆除围墙、见缝插绿”,在道路沿线打造口袋公园25个,如湛北路沿线新增蔷薇花墙、童话书屋,让市民“出门见绿、转角遇景”。文化赋能上,注入工业文化、城市记忆元素,如新华路改造融入帘子布厂历史,打造“清灰雅白”风格街道,设置工业主题雕塑8处;湛北路涂鸦篮球场、亲子互动滑梯成为网红打卡点,年接待市民超百万人次,实现“一路一景、一路一韵”。

改造背街暖民心,激活毛细血管。背街小巷是城市的“里子”,直接关系市民日常生活。平顶山市组织专业团队对全市300余条背街小巷开展“地毯式”排查,建立“问题清单+整改台账”,2025年启动“三年改造计划”,计划完成300条小巷改造,当年先期改造100条。改造中严格遵循“一街一策”原则,推行“一拆五改五提升”标准(拆除违法建筑,改造道路路面、停车设施、架空线缆、建筑立面、广告牌匾,提升管网、慢行系统、交通设施、绿化、文化品质)。截至2025年10月9日,湛河区平高巷、卫东区三高巷等76条小巷已改造完成,惠及群众12万余人。改造后的小巷实现“三重蜕变”:硬件上,路面平整率100%、管线入地率100%,如新华区云泽巷新建雨污水管网800米,解决“雨天积水”难题;文化上,植入特色元素,如云泽巷打造“煤城记忆”主题墙,正义巷修建中医文化墙,留住城市记忆;治理上,引入物业托管,建立“巷长负责制”,确保改造成果长效保持。

人民群众住房条件与居住品质进一步改善

老旧小区改造,实现“旧貌换新颜”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平顶山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215个,惠及居民16.2万户,改造数量居全省前列。改造中坚持“先民生、后提升”,优先解决屋面漏水、管网老化等基础问题,再推进环境美化。创新实施“三方联动”机制(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、业委会、物业公司联动),运用“一征三议两公开”工作法,累计征集居民意见8600余条,如针对新华区园丁小区,根据居民需求新增停车位120个、健身器材30套。同时注重“建管并重”,通过引入专业物业公司、培育业主自治组织,推动180余个小区实现“改造后长效管理”,如卫东区明珠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后,物业费收缴率从50%提升至95%,小区环境持续改善。

电梯加装攻坚,破解“上下楼难题”。针对老旧小区老年人“上楼难”,平顶山市遵循“政府引导、业主自愿”原则,简化审批流程,给予每部电梯2万元财政补贴,累计协调解决邻里矛盾320余件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摸底调查534个小区,加装意向489部,已累计完成电梯加装161部,探索建立电梯连片加装“全生命周期”托管平顶山模式。在老旧电梯更新领域,平顶山市抢抓“两新”政策机遇,成为全省标杆。全市已完成老旧小区82台故障电梯的更新改造工作,占全省获批96台的85.41%;2025年155台电梯更新工作已全部安排部署完毕,正在按工期倒排推进工作进度。对电梯加装工作实行月通报,通过“政策精准对接、厂家集中采购、施工统一监管”,形成可复制的“平顶山经验”,如卫东区建设路小区20部老旧电梯更新后,故障率从30%降至1%,切实保障居民安全。

便民服务升级,打造“15分钟生活圈”。将完整社区建设与老旧小区改造深度融合,推进30个完整社区试点建设,着力打造“步行15分钟内满足基本生活需求”的便民圈。截至目前,已建成完整社区15个、社区食堂15个、日间照料中心37个,“一老一小”服务半径缩短至500米。社区食堂提供平价餐,解决老年人“吃饭难”。日间照料中心配备康复器材、图书角,部分社区还配套托育中心、便民超市、卫生服务站,切实做到“民有所需、我有所应”。

城市青年发展环境与青春活力氛围进一步优化

住房保障托底,解决“安居之忧”。全市确定7个项目共2071套公租房专项用于人才公寓,包括在建的高新区鹰创汇项目1080套,以及新华区、卫东区等5个收购项目,配套家具家电,实现“拎包入住”。2023年开通青年人才公租房申请“绿色通道”,在行政审批大厅专设人才窗口,简化流程,实现“3个工作日内审核、7个工作日内入住”,截至目前市区已分配716套,惠及青年人才1200余人。同时,精准落实购房补贴政策,2022年以来市区共发放“鹰城英才”购房补贴307人次,总额1080万元,切实降低青年安家成本。

社区功能升级,打造“青年友好港湾”。在新华区、湛河区等青年聚居区,建设集休闲、娱乐、健身于一体的青年活力广场和青年会客厅,配备篮球场、共享办公区等设施,成为青年社交、创业的“聚集地”。科学规划社区商业网点,引入24小时便利店、连锁餐饮、电竞馆等业态,打造“15分钟通勤圈”,如新华区文化宫社区联动黄金海岸地标,升级布局大型商超、多元餐饮等业态,规划800余个商业停车位,新建绿道、口袋公园70余个,建成公共充电站116座、充电桩1131个,满足青年多元化生活需求。

场景创新赋能,注入“青春基因”。以“城市更新+青年共创”为主题,联合平顶山学院、河南城建学院等高校文创团队,将快闪艺术植入公共空间。在湛北路,篮球宝贝快闪、灌篮高手主题彩绘点燃街头活力;在新华路,“古筝快闪”让传统韵律与现代街区碰撞,吸引青年打卡;在白鹭洲湿地公园,自然主题快闪活动融合露营、写生,成为青年休闲热门地。这些活动让焕新后的公共空间成为青年展现自我的舞台,有效增强了青年对城市的认同感。

城市生态环境与文化传承底蕴进一步厚植

精准施策,让老旧厂区“焕新生”。作为老工业城市,平顶山市拥有20余处老旧厂区。市区两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,实地踏勘每处厂区,建立“一厂一档”数据库,记录建筑安全、空间布局等信息。改造中采取“分类指导”策略:对具有历史价值的机械厂、纺织厂,保留工业风貌,改造为文创园区、博物馆;对区位优越的低效厂区,引入智能制造、研发设计等产业;对临近居民区的厂区,植入便民功能,配备乒乓球台、跑步机等设施,服务周边居民。同时,开展“市民开放日”“老工人寻访”活动,邀请老工人讲述厂区历史,留存城市记忆,增强公众对城市更新的认同感。

生态修复,让“煤城”变“绿城”。2022年5月,平顶山市启动北部矿区生态环境导向开发(EOD)项目,这是河南省首个进入国家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的EOD项目。通过造林复绿、引水调蓄、塌陷区修复等举措,累计修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1256.07公顷,种植侧柏、油松等苗木300余万株,昔日“荒山秃岭”变为“绿水青山”;参与山顶公园升级改造,建成北部环山生态路25.4公里,推进祥云河干线工程20.3公里,构建“山环水绕”生态网络。同时,全面完成市区十八溪塘治理,铺设截污管道9041米,清理河道11805米,处理淤泥垃圾35415立方米,“黑臭水体”变为“清水绿岸”;实施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,打造49.5公里生态环湖路,配套观景台、亲水平台,使白龟湖沿线成为集生态保护、休闲观光于一体的“城市绿肺”。

保护遗存,让文化“活起来”。坚持“原真性保护、活态化利用”,建立工业遗存保护机制,统筹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。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投资7.71亿元,将330亩废弃矿区土地转型为医养生态文化园,涵盖医疗、护理、康复等功能,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康养结合体,一期330张床位、二期680张床位已投入使用,惠及老人1200余人。逍遥妙境文化产业园依托北部山区土寨沟砖瓦窑洞和战备粮库,与河南中旅集团合作,打造融合工业风、田园风的文旅场景,老粮库变身为粮库民宿、咖啡吧,霍夫曼砖窑厂改造为非遗美食街,废弃窑洞成为文创工作室,2024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,带动周边村民增收。这些举措让“老建筑”焕发“新活力”,延续了城市历史文脉。

摘自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 2025.10.28


Copyright @2020 北京益程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©版权所有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27301号-1 京B2-20214075    

联系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丰管路甲1号北楼三层302-3289室

联系电话:13834789121

客服 客服
客服
电话 电话
电话
400-666-9716
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
扫码关注
二维码
小程序 小程序
小程序
topimg topimg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