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您的位置:
正文
从城市生态学视角看城市遗产如何助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
来源:中国建设报
浏览量:27
发布日期:2025年10月28日

 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绘制的蓝图是协同创新、与时俱进、有中国特色的宏大规划,可以理解其理论背景是城市生态学。这里的“生态”包含了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内容,既有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,也有文化、社会、经济的文化生态。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循环生长的生命系统,其中有很多子系统,协同支撑着整个生命系统,共同向着“优化现代化人民城市”,实现“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”的目标努力。

  城市文化在整个城市生命体系中至关重要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“以坚持城市内涵式的发展为主线”,“内涵式”包含了丰富的“练内功”内涵,其中文化遗产保护十分重要。

  遗产生态系统就是融合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为一体的生态系统,可以理解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,它和城市生态系统保持高度联动。遗产并非静止的历史痕迹,它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连接过去、现在与未来的关键角色,是承载着城市的基因信息、警示未来、提升整个生态系统韧性的活细胞和记忆装置。它不仅是城市的记忆、身份和魅力的源泉,更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、提升城市宜居性和韧性的重要动力。城市遗产不应是负担,而应被评估为提升城市文化魅力、塑造市民身份认同的核心资源。

  在遗产生态的视角下进行审视,目前还存在很多“非内涵式”的现象:“伪保护”——拆除历史建筑后用商业性的“仿古建筑”重建现象;“土地财政”模式——地方政府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“土地财政”模式转型迟缓。

  如何推动遗产生态系统建设,以实现“建设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”目标?笔者提出以下四位一体的整合性路径设想。

  治理与规划革新。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历史性城镇景观(HUL)”方法,深化“多规合一”,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真正融入城市规划的顶层设计。创新公私合作伙伴关系(PPP)模式,同时,改革干部政绩考核体系,将文化遗产保护成效纳入其中,激励长期可持续的保护行为。

  以人为本的社区重塑。为实现居民参与,应创新性地利用“网格化管理”等现有基层治理体系,打造自下而上的意见收集与反馈渠道。在城市更新中,通过租金补贴、优先回迁等具体政策保障原住民权益。同时,为应对快速的人口老龄化,应将“适老化改造”全面融入历史街区的更新规划中。

  数字技术赋能。全面应用数字孪生等技术,对遗产进行高精度数字化建档与实时监测,实现从“抢救性修复”向“预防性保护”的根本性转变,将各类遗产数据整合至城市信息模型平台,实现科学、高效、前瞻性的管理决策。

  可持续的经济活用。在推广历史建筑“适应性再利用”的同时,应强制推行节能改造并引入生命周期评估方法,以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。将遗产地打造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区,通过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,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保护,探索设立独立的“城市遗产信托基金”,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,最终构建一个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共生共荣的可持续发展模式。

  总而言之,城市遗产系统是城市生态学的重要的子系统,重视整体城市生态体系的均衡构建和遗产生态体系的路径探索,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人民城市的宏伟蓝图提供不竭动力。

(作者青木信夫系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,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、教授
徐苏斌系住房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家委员会委员,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、讲席教授)

摘自 《中国建设报》 2025.10.27


Copyright @2020 北京益程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©版权所有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27301号-1 京B2-20214075    

联系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丰管路甲1号北楼三层302-3289室

联系电话:13834789121

客服 客服
客服
电话 电话
电话
400-666-9716
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
扫码关注
二维码
小程序 小程序
小程序
topimg topimg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