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您的位置:
正文
“小切口”里书写民生“大文章”
来源:中国建设报
浏览量:14
发布日期:2025年11月14日

快到放学时间,重庆市沙坪坝区小龙坎新街渐渐热闹起来。树人小学门口,接孩子的家长不再挤占人行道,而是有序走进桥下空间改造的“等候区”——这里有座椅、遮阳棚、充电设备,甚至还有一座“护学驿站”。幸福一幕源于重庆市深入推进的“城市管理进社区”工作。

重心下沉 让服务抵达群众“家门口”

“以前路灯坏了,要跑好几个部门才能解决,现在社区群里说一声,第二天就修好了!”巫山县高唐街道神女社区居民余阿姨的感慨,道出了重庆“城市管理进社区”中“进”字诀的实效——推动人员、事项、保障下沉,把管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变成服务的“最美零距离”。

在人员下沉方面,重庆采取派驻人员、合署办公、划片包干等形式,将清扫保洁、绿化管护、市政维护、城管执法等力量下移到社区网格。重庆市8000余人次常态化参与社区办公服务,江北区创新的“一马三驹”模式便是典型代表:将直管道路划分为8个片区路段、48个基础网格,由城管队员担任“路段长”,市政(照明)、绿化、环卫人员为“管理员”,形成“一人牵头、三人协同”的工作格局。“以前发现路面破损,要先上报街道再转部门,现在路段长现场拍照就能派单,当天就能处理。”江北区城管队员张磊说,该模式推行后,日均解决问题超50个,及时处置率达99%。

事项下移同样力度十足。重庆牵头向镇街赋权108项执法事项,制定执法工作指引并开展案例式培训,破解基层“看得见、管不了”的难题。巫山县还将市容环卫、基础设施维护等职能融入社区网格,党员干部定期进门入户、开院坝会,收集“车难停、路难走、绿化少”等问题,梳理成“需求清单”。“这些清单就是‘总接口’,全县项目谋划、资金调配都会优先向社区倾斜。”巫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说,今年以来,当地已通过这一机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00余个。

多元联动 从“一元管理”到“共治共享”

“以前社区搞活动,就靠我们几个干部忙前忙后,现在辖区单位、商户、居民都主动来帮忙,像一家人一样!”神女社区党委书记杨琴的话,折射出重庆“城市管理进社区”中“融”字诀的核心——推动城管、智管、共管协同发力,让“独唱”变成多方“合唱”。

党建统领是“融”的定盘星。重庆推动城管部门与社区党组织开展品牌共建、党员共培、实事共办等“六共”活动,打造出沙坪坝区“红岩城管进社区”、江北区“红色引擎·多彩联动”、巫山县“红色细胞·微观治理”等特色党建品牌,为治理融合夯实根基。在神女社区,党组织牵头整合资源,建成“政策、人力、空间”三个资源库:通过主动走访,与辖区12家机关事业单位和11家大型国有企业建立联系;挖掘出热心商户、退休干部、大学生等群众能人123人;结合社区工作用房清理,对辖区户外广场等9处公共空间面积、权属和使用情况全盘梳理,清理出可利用面积2100余平方米。

数字赋能让“融”更高效。重庆依托城市运管服平台,推动社区人、房、地、事、物数据“应归尽归”,还在“民呼我为”系统开通“社区提案”专项通道,居民有需求只需指尖一点,就能“一键直达”治理端。江北区创新打造的“化粪池危险源在线监管”“马路拉链”等应用场景,让70类城市运行管理常见问题抓拍准确率超95%。

同时,重庆积极激活社会力量,引导外卖骑手、快递小哥化身“治理哨兵”,发现乱停放、垃圾乱堆等问题及时反馈;鼓励临街商户落实“门前三包”,从“被管理者”变成“共治者”;推行“积分制管理”,居民参与政策宣传、环境整治等活动可积攒积分,兑换商户代金券、消费券,激发参与热情。

破解难题 构建社区治理“共同体”

“社区事务杂,有些问题不是城管一家能解决的,比如物业纠纷、邻里矛盾,得靠多方统筹才行。”在基层工作多年的渝中区大坪街道城管队员陈明,道出了超大城市社区治理的共性难题。对此,重庆在“进”和“融”的基础上,念好“统”字经,以“一委一办一平台”为统筹中心,推进“社区城市治理共同体”改革,破解跨部门、跨层级难题。

构建专项体检机制,让治理“有的放矢”。重庆在“好房子”“好社区”城市体检指标基础上,聚焦“安全、干净、整洁、有序”核心要素,探索搭建社区市容环卫、市政设施、城市照明、园林绿化等精细体检指标体系。“以前搞社区改造,可能凭经验定项目,现在有了体检数据,知道居民最需要什么,项目才能精准落地。”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举例说,巫山县通过体检发现“老旧小区缺停车位”,便将小微停车场建设纳入城市更新,目前已建成多个停车场,缓解了“停车难”。

完善小微项目全链条机制,让服务“落地有声”。重庆市城治办研究制定《社区城市治理小微项目管理办法》,明确项目范围、资金规模,由区县城治委统筹整合资金,建立“资金库”,街道为调度中心,社区“两委”为实施主体,还邀请居民、党代表参与监督。“我们小区的健身器材坏了很久,社区上报后,很快就纳入小微项目,不到一个月就换新了。”巴南区龙洲湾街道居民赵先生说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实施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1000余个,2000余个小微项目落地见效,解决了一批民生问题。

打造“全科社工”式城管队伍,让服务“专业贴心”。重庆对进社区的城管队员开展系统化培训,通过“赋能培训”“机制创新”“技术应用”“激励保障”,推动其从“管理型”向“服务型”转变。“以前我们主要管执法,现在要会调解矛盾、帮居民办小事,甚至懂点市政维修知识。”江北区“路段长”李娜说,经过培训,她不仅能快速处置路面问题,还能帮老人申请社区服务,成了社区里的“多面手”。

摘自 《中国建设报》 2025.11.13 程观


Copyright @2020 北京益程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©版权所有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27301号-1 京B2-20214075    

联系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丰管路甲1号北楼三层302-3289室

联系电话:13834789121

客服 客服
客服
电话 电话
电话
400-666-9716
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
扫码关注
二维码
小程序 小程序
小程序
topimg topimg
TOP